Nobody could believe I did everything different

when I went abroad till I showed them my suntan on my hands, feet, and my neck!

This year(2006), I went to Ambleside in Lake District and "fetched" my memory of riding a bike... It was a mountain bike cycling! Oh, I had to ride on the left side of road! My friend was so worried that I might forget the traffic rules in the U.K. and got hit...

 

Cycling to Esthwaite Water11  

 

看到七年前到英格蘭自助的小札,思緒不知不覺拋棄了手邊的工作,向哆啦A夢借了時光機旅行去了……

「我要環遊世界!」小學時為何會對父母下如此「狂語」,已不復記憶,或許是自幼學習古典音樂的原因吧﹖黑眼睛黃皮膚的我,怎能體會白皮膚爆炸頭的貝多芬在想什麼﹖但帥哥安東尼穿著蘇格蘭傳統服飾吹著風笛,和卷髮小甜甜在高地御風相望的畫面,卻深植我心!高一暑假第一次踏出國門,在英國和歐洲大陸各待了半個月,自此血液中流浪的因子,開始「不安於室」!

雖然曾被高中英文老師重挫,但歐洲古典與時尚兼容並蓄於生活的魔力,讓我「自食其力」重新面對外文的學習,更驚奇地發現,外國並不是我們所認識只有「開放」這麼表面!一般的他們,大多數是很重視自己的歷史與傳統文化的,家庭觀念也不亞於東方人。這一點一滴的文化衝擊,讓心不甘情不願被迫就讀師大國文系的我,有了新的態度。很高興自己在歌仔戲傳統漢文的薰陶下,我重新看待祖先們的智慧,不再以念國文系為恥;反而認為若能把生活中的西洋風和中國風融合成自己的風格,這不就是我深愛歐洲既古典又現代的原因嗎﹖!

踏入社會之後,每年的出國旅遊成為我探險、追尋「我是誰」、重組自我的過程。跟團或自助都能體驗風情:跟團更能明顯觀察到國人在面對不同生活文化時的直接反應,有時候也是一種安全性的考量,畢竟旅行不是去當戰地記者;自助則是訓練自己事前規畫與解決問題的能力,愛旅行者兩種方式有機會都應該體驗。

旅行是用自己的雙眼、用心去明瞭文化的意義,方式不重要。對我個人而言,用自己雙腳踏上原本出現在課本上的名詞,讓我肯定學校各科的教育並不是一無是處,進而可以體會古人「讀萬卷書,也要行萬里路」的用意。課本簡短的隻字片語,解釋不清箇中的真實文化,旅行就是更新自己,因為語言與文化是活的,隨著環境的變遷、自我的成長,即使再度踏上同一片土地,感受也會不同。

2013七月,我第三次踏上英國的土地,第二次進入愛丁堡,第一次深入這屬英國大不列顛,卻與英格蘭文化、語言、宗教、風情迥異的蘇格蘭高地。這兒是教科書沒寫的世界;這兒是一般旅行團不會造訪的桃花源;這兒不是我們認識的英國……

Loch Lomond  

 

旅遊作家溫士凱在一場演講中,他用了人群中頗受爭議的韓國為例,說道「他山之石,看韓國是如何巧妙運用傳統文化元素,在傳統印象、流行時尚、美食藝術及觀光旅遊上,塑造出強烈的『辨識度』。只要聽到『韓國Korea』,腦海便會浮現各式各樣的經典韓國景緻及畫面;而文化創意產業和觀光,聯手改變了韓國。」這番話讓我點頭如搗蒜!出入英國、歐洲大機場或住過一些較高級的Hotels,驚訝從LG到三星、甚至韓劇,已成功行銷於歐洲。不僅是韓國,2013的蘇格蘭之旅,我亦是深刻感受到高地蘇格蘭人不斷積極找回他們的母語(Scottish Gaelic),致力延續當地的風土人情而努力著,讓Scotland之於England有極高的文化辨識度。

 

「承傳統,創新局。」這幾年短暫出入國門,終於對歌仔戲啟蒙老師唐美雲的這句創團宗旨,多一層了解。雖然看似是不同領域範疇,但對於台灣我們自己的文化結晶──透過旅行,我們拜訪不同族群,聽他們訴說許許多多的故事,有關移動與停駐、人與環境、勇氣與懼怕、過去與未來的故事;透過旅行,知己知彼……想起張愛玲說的:「因為懂得,所以慈悲。在懂了之後,遺憾,或許可以穿越時空,照亮曾經真真實實存在過的那一道彩虹。」

 

窗外綿綿細雨飄著,我的情緒也在文字和雨滴之中散落,希望懂了之後,咱們一起來看見台灣、走出國際、找回自己……

00251 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ngela小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